“力学动态”文摘,第60卷,第5期

发布时间:2022-12-10 访问量:2012

新闻报道

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科学院召开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联合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202211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联合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联合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召开。联合领导小组组长、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院士和联合领导小组组长、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包信和、张涛、裴钢、郭雷、杨卫、张培震、王梅祥、刘明、陈仙辉等院士代表出席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和计划与政策局、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等部门的联合领导小组成员或代表参加会议。工作组成员列席会议。会议由联合领导小组副组长、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秘书长韩宇主持。

会议听取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简称“2021-2035战略研究”)部分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审议了《2021-2035战略研究总体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和《2022年度前沿交叉研判工作进展和建议项目情况》。会议原则通过了这两份报告,批准了2022年度立项的14个战略研究项目。

会议充分肯定了联合战略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对未来如何继续改进战略研究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战略研究成果应用,以及充分发挥高水平战略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与引领作用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高鸿钧副院长对下一步联合战略研究工作提出要求。一是用好战略研究成果,服务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新部署和新要求;二是加强前沿交叉研判,助力提升我国科技原创和引领能力;三是加强科技战略研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他希望通过联合战略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院士群体在学科布局、方向选择、学术评议中的引领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方向提供更多的科学思想、路径选择和跨越的蓝图。

李静海主任强调,2021-2035战略研究工作凝结了许多院士专家和各个项目组的心血和智慧,有效支撑了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面对新时期的重大挑战与机遇,未来战略研究工作要继续深入分析学科及前沿交叉领域的演化规律与特征,科学研判未来5年至15年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充分关注研究内容、方法和范畴的变化,同时考虑基础研究不同层次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加强凝练学科及前沿交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要重视战略研究成果应用与传播,高度凝练战略研究报告内容,形成关于世界科学前沿的观点和建议并公开发表。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合作开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自2012年起,双方每年部署一定数量的由院士牵头、聚集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参与的学科战略研究项目,截至2018年共立项77项。2019年双方组织启动“2021-2035战略研究”,按照总论、学科系列和前沿领域系列部署了39个战略研究项目,目前相关战略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研究报告进入出版阶段。2022年开始,面对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变革,联合战略研究工作重点转为面向前沿交叉领域开展研判,聚焦原创探索、前沿领域、战略需求和交叉方向,特别关注尚未形成学科的领域方向,准确把握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科学研究问题。本次会议批准的14个前沿交叉研判项目,包括极端物态、数学软件、分子自旋科学与技术、代谢生物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口腔稳态与全身健康、载人月球探测关键科学问题、板块边缘结构组成与动力学、大气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预警、人工智能海洋学、面向“双碳”目标的能源转化利用、氨氢融合新能源交叉前沿与颠覆性创新技术、脑机接口新器件与系统、光电融合集成技术等。

 

 

关于推荐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为进一步发挥力学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与科技创造性,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根据《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奖章程》规定,中国力学学会启动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现就有关推荐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方式及名额

 “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邀请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力学相关领域院士和中国力学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推荐候选项目。每位专家/每个团体会员单位至多可推荐2项(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普教育奖合并计算)。

二、奖励范围

1. 中国力学学会自然科学奖

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有重要创新、发现,并且主要论著已公开发行或者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引用或已应用。

2. 中国力学学会科技进步奖

运用力学原理做出技术创新成果或新发明,并且经过一年以上的实施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3.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

积极从事力学科普创作并创作出优秀科普作品(含科普著作、摄影、挂图、网页、展品、影视作品等),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在力学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并在全国推广、示范。

三、有关事项

1.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在推荐范围之内:

1)已获得或者正在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或其他同级别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目;

2)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且未脱密的项目;

3)在国外完成主要工作的项目;

4)在成果权属、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及其排序等方面存在争议尚未解决的项目。

2. 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侧重于奖励某一单项工作,第一完成人应是本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

3. 中国力学学会自然科学奖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或国内出版的专著列为代表性论文专著。

4. 获奖项目将择优推荐至国家奖励办或通过中国科协渠道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

四、推荐材料报送

本次推荐启用网络推荐系统,有意推荐的专家或单位,可向我会提出申请,由我会工作人员分配推荐项目号和密码后,通过网络推荐系统进行推荐。

网络推荐截止日期为2023220日。推荐材料在线提交成功后,请使用网络推荐系统打印并签字盖章后,将纸质推荐材料1份寄(送)至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

五、推荐要求

推荐专家或单位应如实填写推荐材料,并对所填材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负有完全的责任。如有必要,可向被推荐人索取必要的证明材料。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洋

电话:010-8254390313810042640

传真:010-62559588

Emailliuyang@cstam.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100190

附件:1. 中国力学学会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样式及填写说明

      2. 中国力学学会科技进步奖推荐表样式及填写说明

      3. 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推荐表样式及填写说明

      4. 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工作日程

      5.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奖章程(2022年修订)

6.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奖实施细则(2022年修订)

中国力学学会

2022121

 

 

中国力学学会“力智助学,协力同行”基础教育帮扶项目第三年度工作圆满完成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22年,中国力学学会持续推动“力智助学,协力同行”基础教育帮扶项目落地实施。11月,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教育局采取多种方式组织认定贫困生,推荐优秀学生、优秀教师,把候选人推荐工作作为引导中小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的契机,完成了第三年度的评选工作,共有60名学生和10名教师获得资助。此外,中国力学学会多方筹措资源,为皋兰县贫困学生专门捐赠了500个书包和500套防疫物资,助力贫困学生的健康和成长。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中国力学学会于20208月与皋兰县政府签署扶贫合作协议,设立为期三年的“力智助学,协力同行”基础教育帮扶项目,在皋兰县建立贫困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和优秀教师奖励金。三年来,资助150名贫困学生、县级优秀学生30人、县级优秀教师30人,拨付资助经费累计60万元,该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激励优秀教师爱岗敬业、传道解惑,鼓励优秀学子砥砺奋发、不断前行。

下一步,中国力学学会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发力,协同地方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学术会议

ICMAA 2023 -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CMAA 2023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Bangkok, Thailand

FEBRUARY 10-12, 2023

www.icmaa.org

Contact

Conference Staff

Ms. Jessie Hu

E-mail: icmaa_info@163.com

THE CONFERENCE FLYER IS ATTACHED.

Attachment   Size: ICMAA 2023 CFP - FLYER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第二轮)

为培养和发现青年人才,使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了解力学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同时展示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探讨力学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进广大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拟于202317-8日在线举行。

一、论坛主题

本次论坛活动的面向对象为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在读博士生,包括固体力学、计算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交叉力学、工程及应用力学等方向。

论坛将以大会邀请报告、专题邀请报告、普通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力学领域的新成果,驱动力学跨学科融通,共同探索力学前沿的新问题。

二、会议安排  

1. 论坛日程          

17

上午

开幕式、邀请报告

下午

博士生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18

上午

博士生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下午

博士生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闭幕式(含优秀报告颁奖)

2. 会议地址:腾讯会议室

3. 优秀报告评选

论坛将评出优秀报告若干,评选原则主要依据报告的学术内容、PPT制作效果、口头表达以及回答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评选,对获评者将颁发证书。

三、参会要求与报名方式            

1. 参会博士生通过电子信箱(mechdoctoral2022@163.com)提交摘要(注册网站后续开放,第一轮已提交摘要将自动保留,最终参会以注册信息为准)。

2. 每人提交一页论文摘要(中英文均可,中文不少于300字,英文不少于200词)和半页个人简介(200字之内,包含研究成果简介和已发表期刊论文列表)。

3. 具体格式见模板。文件命名方式为在读院校-作者姓名-专业-论文名称.doc”

摘要模板见通知附件。  

4.提交摘要截止日期:20221225

5.摘要录取通知:20221230日前经专家组评审后,组委会将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入选者发出正式录用和参会通知。

四、会议联系人

大连理工大学:张维声,Email: weishengzhang@dlut.edu.cn

附件一:摘要模板

附件二:个人介绍模板

 

 

招生招聘

Research fellow position in mechanics of smart polymers for soft robotics

A research fellow position is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of Pavia in Italy starting February-May 2023. The position is part of a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terested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contact Prof. Giulia Scalet (giulia.scalet@unipv.it).

Description and objectives: Soft robots find application in numerous sectors, e.g., automotive, aerospace, wearable, pharmaceutical, medical, and renewable energy, where failure and fracture issues represent a major concer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develop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s, corroborated b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for the calibration of failure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 soft polymers. Specifically, the candidate will work new constitutive theories for thermo-responsive shape memory polymers, enhanced with descriptions of failure and fracture and self-healing features, and on their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within a finite element environment. The interested candidate will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run specific experiments on 3D printed samples to validate numerical results. This research i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 research visit to this institution can be planned during the research contract.

Requirements: A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or Science is mandatory. The candidate should have a good background on soli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knowledge of finite elements, and good programming skills (preferably, Matlab, Fortran, Mathematica). Knowledge of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will be a plus. A PhD degree will be a plus.

Duration: the contract will be one year, preferably starting between February and May 2023. The contract is renewable. The possibility to apply for a PhD fellowship at the end of the contract can be considered by the candidate (without a PhD degree).

Salary: the gross amount is € 19.367,00, inclusive of all the taxes to be borne by the recipient, and compatible with living costs in Italy (medical care is free).

Locatio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Pavia, via Ferrata 3, 27100 Pavia, Italy.

Applic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Dr Giulia Scalet (giulia.scalet@unipv.it). Interested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include a CV. The call will be published soon and the proper link will be posted once published.

 

 

3 PhD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3 PhD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starting Spring 2023 or Fall 2023.  The first position is on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deformation in nanocrystalline metals, the second on modeling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in nuclear materials, the third position is on mdeling deformation in metal/metallic glass composites. Applicants with a background or interest in these research fields are preferred.

Interested applican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lmushongera@unr.edu.

 

 

学术期刊

《力学学报》

 2022 54  11

高超声速高焓边界层稳定性与转捩研究进展

陈贤亮, 符松

平面激波冲击并排液滴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吴润龙李祝军丁航

基于定常吹吸气的波浪型圆柱主动控制研究

邹琳左红成柳迪伟王家辉徐劲力

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时空扰动规律及建模研究

曾丹丹, 万田, 李帅辉

多层平行裂隙型多孔介质通道内流体流动传热特性

李琪, 王兆宇, 胡鹏飞

 

网络精华

“中国天眼”:大国重器 科技奇迹

(摘自光明日报)

走进“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贵州单元,许多青少年观众在“天眼”观苍穹互动展项前驻足。聆听来自亿万光年之外脉冲星的声音,他们既好奇又倍感自豪。

“中国天眼”这座世界最大的天文观测设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天文学和制造业领先世界的标志,更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创造的奇迹。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被誉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以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星空的追求。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为了这一试,南仁东付出了22年的心血。从1994年起,一根竹杖、几粒救心丸、无数双磨破的胶鞋,南仁东带领团队走进了贵州的崇山峻岭。他们徒步实地勘测了上百个喀斯特洼地,光选址和前期论证就花了13年时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区,虫蛇出没,泥泞湿滑,队员生病受伤常有发生,有的险些跌下深谷,幸亏被树木挂住。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为FAST找到了“家”。

 “为了建设好FAST,身为天文学家的他把自己练成通才,拿起电焊能焊得有模有样,给机械专家提问题也总在点子上。”FAST工程副经理、办公室主任张蜀新回忆起南仁东为天眼倾尽心血。

2016925日,在FAST主体结构落成仪式上,癌症晚期、说话已经非常吃力的南仁东动情地说:“这个东西(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就对不起国家和贵州人民,我宁愿把这个庆典叫起点,是每个FAST人新的万里长征的起点!”仅仅一年后,这位淡泊朴素的高级知识分子就永远告别了深爱的天文事业。

 “这家人就是大窝凼下面的住户。”FAST系统总工程师聂跃平指着一张1996年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下洼地,当得知我们是北京来的科学家时,主人马上喊儿子去抓鸡。那时穷啊,抓了半天才抓到两只。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在FAST建设中,我们跟贵州当地百姓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2020111日,“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在科学前沿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对加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灵敏度超过德国100米口径望远镜10倍以上,综合性能比美国“阿雷西博”提高10倍,世界最大的超大跨度、超高精度、主动变位式的索网结构……“中国天眼”创造了数项世界之最和59项发明专利。负责设计和研制FAST反射面单元及馈源舱的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认为,“天眼”的成功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水平。

如今,FAST所在的平塘县,一座天文小镇拔地而起,拥有博物馆、科普馆和星级酒店,带动了整个黔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中国天眼”的建成而实现了。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让更多世界级成果出自中国实验室

(摘自科技日报)

从北京回到杭州,党的二十大代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吴连锋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忙得不亦乐乎。

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吴连锋实验室刚刚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生命早期维生素B_12的缺乏会引起成年期肥胖或生殖缺陷。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代谢与衰老领域的新课题发起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战略部署传递出党和国家对科教人才的高度重视,坚定了我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吴连锋说。

一所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型高等学校

“让更多世界级成果出自中国的实验室。”5年前,就职于世界顶尖医学院的吴连锋被西湖大学的招聘“广告”打动,这正是他寻觅已久的中国科研平台。

短短5年时间,这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已然诞生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世界级科研成果。

11月下旬,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闫浈实验室在《细胞》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揭开叶绿体蛋白转运之谜。

“这个课题的研究始于3年前,我在西湖大学的实验室建立之初,可以称之为‘初心’。”闫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将继续探索叶绿体生成与稳态的相关机制,用基础研究为农业和生态领域相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疫情之初,西湖大学关于新冠病毒的相关研究更是吸引全球目光:周强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捕捉到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瞬间状态;郭天南团队在新冠重症患者血清中找到一系列生物标志物……

“基于尖端基础研究的扎实实力,西湖大学联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促进新发现、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新型药物、治疗技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已孵化了11家高科技企业,总估值超过百亿元。”西湖大学成果转化负责人王廷亮介绍。

一个可以安心做科研的地方

西湖大学的土壤中,到底藏着什么奥秘?

吴连锋谈到,当前西湖大学的硬件设施水平,在许多领域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准,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越海外研究机构。闫浈也提及,学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完善的公共科研平台。

仅仅这些,当然还不够。为科研和教育提供创新的土壤,是西湖大学一直以来的努力。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一语道破。

“我很欣赏西湖大学的理念,这是一个可以安心做科研的地方。”闫浈说,西湖大学不看学术头衔、不数论文数量,只希望大家安心于自己的科研,做出重大研究成果。

吴连锋也深有体会:西湖大学鼓励自由探索、强调原始创新的科研氛围,让科学家们更有底气和信心;学校还鼓励学科交叉,为科研人员创造交流机会,这为他提供了不少科研灵感。

“这里宽松的学术氛围、先进的科研条件,尤其是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标准,让青年科学家们能够排除杂念、自由探索,敢于做开创而不跟随的研究。”西湖大学科技合作部负责人如此总结。

一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筑巢引凤。这样一片创新的土壤,很快吸引一批顶尖科学家和优秀学生的加盟。

5年来,与西湖大学一起“白手起家”的吴连锋见证着学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几位特聘研究员(PI)、19名博士生起步,到如今已引进超过200位世界一流科学家,招收1200多名博士生和400多名博士后,并在2022年首次招收本科生60人。

“现在,不仅仅是我这样的年轻教授来了,还有一批在国外功成名就的资深教授也纷纷加入学校。不仅仅是国内的优秀学生选择在这里读博,每年还有近20%的海外优秀留学生来这里读博。”吴连锋说。

在人才培养上,西湖大学也与众不同:实行多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一个博士研究生可同时选择两位及以上不同领域的导师;针对2022年首批本科新生,学校建立书院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跨文化、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中成长。

“西湖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我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施一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