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4卷,第6期

发布时间:2022-12-25 访问量:1747

新闻报道:

云南省德厚水库工程通过完工验收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221211日,云南省德厚水库通过完工验收。

德厚水库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马塘镇境内,是解决红河流域泸江水系盘龙河中上游文砚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核心水利工程。主要功能为城乡生活供水、工业供水、农业灌溉,兼顾发电,概算总投资22.7亿元。

工程于20151210日开工建设,2021922日蓄水达到正常蓄水位1377.5m。自试运行以来已累计向上游平远方向提灌供水370m3,向下游马塘方向供水2.8亿m3,有效解决了管网覆盖区域内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用水难的问题,大幅降低用水成本,向下游河道提供优质的清洁水源超过1亿m3,发电800余万度。目前,工程运行良好,全部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

 

南水北调工程8年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

来源:水利部网站

12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8周年。8年来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水利部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持续加强工程安全监管,全力做好汛期、冰期以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特殊重要时期安全输水工作,工程经受了极寒天气、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最大设计流量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风险和工况考验,保障了正常供水。目前,工程已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922天,设备设施运转正常,中线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东线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地表水III类标准。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中线一期工程20212022年度调水92.12亿立方米,再创新高,连续3年超过工程规划的多年平均供水规模。南水北调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北京城区7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发挥效益并将东线供水范围扩展到河北、天津,进一步提高了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工程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8年来,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335亿立方米,其中,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按照万元GDP用水65.1立方米计算,南水北调工程累计586亿立方米的调水量,相当于支撑了北方地区9万多亿元GDP的增长。此外,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工程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202189月,通过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今年35月,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黄河以北供水1.89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7月,中线补水达2.13亿立方米,助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2022年夏季行动顺利完成。

水利部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早日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不断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水利建设年度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

来源:水利部网站

今年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1214日,水利部发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有关情况,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截至11月底,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85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33%

 今年,水利部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水利发展,迅速研究提出水利行业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19项具体措施,将工作任务精准到项目,实施周会商、月调度,重点任务和重要节点专题部署推进,以超常规工作力度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1月底,有10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全国水利项目施工直接吸纳就业人数236万人,其中农民工192万人,有力拉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

 刘伟平介绍,在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水利项目审查审批和开工建设速度加快。截至11月底,全国累计新开工水利项目2.5万个,新增投资规模1.18万亿元,较去年全年多开工3767项、多增加投资规模6511亿元。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46项,投资规模达4372亿元,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开工建设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太湖吴淞江治理等一批事关流域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近期还将开工建设安徽引江济淮二期等重大工程。水利部门加强项目组织实施,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建设节点控制,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黄金峡水利枢纽大坝全线浇筑至坝顶,云南滇中引水工程755公里输水隧洞完成70%以上,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隧洞全线贯通,安徽引江济淮工程年底前试通水试通航。全国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500多座,治理中小河流1.3万公里。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万平方公里。新开工8项大型灌区,实施50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今年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370万亩。农村供水工程已完工16196处,提升了7449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比年度目标提高了2个百分点。

刘伟平介绍,水利部建构两手发力“一二三四”工作框架体系,联合金融机构出台水利中长期贷款支持政策,制定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指导意见,拓宽水利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截至11月底,累计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465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43%。其中,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4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51.3%;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3196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77%

据介绍,2023年,水利部将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水利支撑。

 

斯坦福说,再生水比传统饮用水更清洁,然后我们发现......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再生水能喝?近日,斯坦福大学某团队发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饮用水再利用和常规饮用水毒理学评估”,并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再生水可能比传统饮用水更清洁。不过更进一步,我们发现不那么简单。

说到再生水,大家都知道基本是经过处理的废水或者雨水。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助力节水型社会加速建成,并且这也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其中一环。不过,当前再生水更多的是用于河湖湿地等补水、园林绿化、农田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卫生间用水,或者工业自循环的冷却补充用水等等,据称,反渗透系统出水水质甚至能远高于自来水水质标准。

那么,再生水能喝?

近日,斯坦福大学某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发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饮用水再利用和常规饮用水毒理学评估”,并得出结论,经反渗透(RO)处理后的再生水细胞毒素并不会比地下水更高,即使没有RO反渗透处理,其细胞毒素也低于地表饮用水。

该研究用了与人类细胞较为相近的仓鼠卵巢细胞,最终研究人员发现,EPA监管的化合物对卵巢细胞危害还不到1%。论文作者,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William Mitch称,在某些情况下,再生水可能比传统饮用水更清洁,因为再生水是经过了多重处理的。

不过,该团队后续还将继续进行消毒后再生水的有害性研究,论证消毒剂是否会与水中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出现一些有害的副产物。

没错,这项研究再一次肯定了,再生水饮用安全性可以不比现在的自来水差,甚至能与更洁净的地下水相媲美。而其实,基于高端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膜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个观点很早就有专家和学者论证过了,但为什么现在再生水作饮用水的少之又少呢?主要可能有3点:①再生水利用率低,非饮用资源化领域还“缺”不少水;②标准严,成本高;③民众接受度低。

再生水利用率低

按照《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也就是最高的要求都不足一半。来自住建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市政污水再生利用率接近21%,同比增幅超过4个百分点。可见,目前我国污水资源化发展得快,但整体再生水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不过更进一步,再生水利用开启了“加速跑”。2021年底,6部门联合印发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以及《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向试点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典型地区试点方案要求,缺水地区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5%以上,京津冀地区试点城市达到45%以上,其他地区试点城市达到25%以上。

 值得一说的是,也有部分城市在污水资源化方面“抢跑”,比如青岛,其2020年全年再生水用量达到了2.6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了50%。即便如此,其实再生水产量供农业、工业、城市用水也还捉襟见肘。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161亿立方米,但同年我国农业用水量为3644.3亿立方米,仅这一项再生水“缺口”就是巨大的,更不用说其他了,即使是当年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也达到了316.9亿立方米。

标准严,成本高

  我国对饮用水保护非常重视,大家应该也知道,国家刚刚更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缩小了城乡饮用水水质标准差距,并且更加关注感官指标、消毒副产物和风险变化等等,将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二氯乙酸、三氯乙酸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了常规指标,提高了厂水中游离氯余量、氯乙烯、三氯乙烯、乐果等指标的上限值/限值。

  也因此,#生活饮用水新标解读#上了环保在线热榜,并且本网还组织了数场针对新标的解读直播。【可回顾:放射性检测指标最新解方案、消毒副产物及元素指标专场、有机物和微生物指标解析专场、无机污染物专场、消毒副产物专场、有机污染物专场】

 

  业界表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更新明显提高了水质要求,对供水系统运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水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将随之上涨。

  另一方面,来看一下上文提到的,能让回用水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反渗透RO技术,可不便宜。据说,纳比米亚NGWRP再生水厂采用的再生水生产系统总运行成本为0.72欧元/m³(大约5.3元人民币),如果加反渗透装置则成本会升至0.89欧元/m³(大约6.55元人民币)。北控水务提出的双膜法方案据悉也能产出高品质再生水(指水质上超越常规Ⅳ/Ⅲ类地表水标准),即在MBR工艺上耦合RO反渗透,吨水直接运行成本有望降至1元以下。

就目前居民水价看,像上海是4块多,其中一半左右是污水处理费;杭州是3块左右,其中供水价格1.9/m³,全国平均水价大约是在3块钱左右,近年来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是水价上涨的最大原因。

民众接受度低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如果去百度再生水能不能喝,10个答案里9.5个大约都是不能,还有0.5可能也不是很确定,大概唯一确定一点的会是有真技术的再生水厂商,但至少在国内都是“理论上”。这也证明,人们对再生水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水质不过关上面,实际上这跟目前的市场环境,水务市场乱象,企业信用度,环保宣传教育等都是挂钩的。

  所以,民众接受度低也在意料之中。前不久,宇航员在空间站喝再生水的消息还引发了一阵热议,不过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不计成本严格过滤的再生水,其安全性显然更让人放心。也即是说,说到底就是一个“放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市场上的再生水能让人真正“放心”了,民众接受度自然就会上去。

一是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二是提高再生水水质,三是降低再生水资源化成本,水务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源数据融合汇聚 污染热力电子展示——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力图绘制专项工作通过专家评审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力图”绘制工作完成,为进一步说清水环境问题及“回头看”工作提供核查监管线索信息

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力图”绘制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全力推进,日前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纸版图样和电子化集成工作均已顺利完成,后期将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纸版图进行优化和精修,对电子化集成部分功能进行调整和补充。

一个载体汇聚多源数据

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力图”主要目的是利用热力分析技术,对太湖流域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以及重点区域进行直观展示,实现挂图作战,要求体现流域内工业、农业、生活等主要污染源,汇集排污口信息,突出各类源对流域内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为实现项目要求,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力量对流域内,特别是武澄锡虞区和湖西地区国省考断面例行监测数据、自动监测数据、支流支浜监测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流域内用地类型、污染源等进行识别,并对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反演,组织人员开展实地摸排,进一步校准了污染源信息;同时,接入主要污染源和入河排污口相关信息和数据,实现水域热力分析、陆域热力分析,并攻克了水陆协同分析的技术难点。接入数据源多达13种。

一张地图展现丰富信息

太湖流域内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等污染源密布,且水网密集,为使热力图显示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直观,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自加任务,在纸版热力图的基础上,将热力图电子化,实现了多源数据融合集成以及电子集成分析和展示,各项主要污染物热力图自动生成,污染源信息、监测断面、排污口信息可查,同时将现场摸排以及遥感影像识别出的问题,均可形成问题清单,可实现任务交办等工作,极大地方便了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

目前,热力图制作以武澄锡虞区和湖西区为重点,后续时段将逐步扩大至太湖全流域,实现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太湖全流域主要污染物分布状况,做到“所见即问题,问题皆可见”,为进一步说清水环境问题及“回头看”工作提供核查监管线索信息。

 

学术会议:

第十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中国 青岛市   2023811日-2023813

一、会议信息

交流近年来我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研讨古地理学和沉积学今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二、重要时间节点

会议召开时间: 2023/8/11    2023/8/13

论文提交日期: 2023/4月底    2023/7/15

三、联系方式

陈世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18253298538,邮箱chenshiyue@vip.sina.com

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18366201873,邮箱wangjian8601@upc.edu.cn

鄢继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18363933026,邮箱upcyanjihua@sina.com

  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18514619175邮箱liangchao0318@163.com

四、参会指南

见官网:http://www.csmpg.org.cn/tzgg2017/202210/t20221018_6533225.html

 

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中国 重庆市   20221227日-20211230

一、会议信息

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是中国免疫学会的品牌学术年会,是免疫学科技工作者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创新学术观点的平台。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参会代表人数达到2500-3000人,是国内免疫学领域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学术盛会。

   第十五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定于20221027-30日(因疫情防控需要,由原来的20221027-30日延期到1227-30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将围绕天然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代谢与免疫调节、新冠病毒感染免疫、肿瘤免疫与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病等主题,通过大会报告交流、分会场报告交流及壁报交流的形式,充分分享及研讨免疫学最新成果。

二、重要信息

大会时间:20221227-30 

大会地点:中国-重庆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

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吴玉章

学术委员会主席:曹雪涛

副主席:孙兵、姚智、吴励

组织委员会主席:田志刚

副主席:储以微、黄波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魏薇(weiwei@csi.org.cn

        姚婕(jie.yao@csi.org.cn

        张伟娜(zhangweina@csi.org.cn

网站联系人:陈朱波(chenzhubo@csi.org.cn

联系电话:010-69156451 \ 85113258

 

招聘信息: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拟建)重点研究领域(气象、地震)

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招聘启事

山地灾害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新时代山区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工程、生态文明及“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与科技难题,聚焦山区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冰崩、雪崩、堰塞湖、水旱、山地林火、城镇洪涝等自然灾害成灾致灾过程机理,旨在攻克山地灾害风险防控科学难题与技术瓶颈。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学科领域地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经研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实验室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核心骨干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应聘。领军人才和核心骨干人才入职后可进一步公开竞聘实验室主任或副主任职位。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重点引才研究领域

1)气象、地震灾害信息探测;

2)气象、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3)气象、地震灾害风险防控;

4)山地灾害其他重点领域。

 

二、招聘岗位类型

1)领军人才:应聘者年龄原则上50岁以下。国家引才计划领军级别人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其他同层次人才,年薪不低于100万、科研启动费不低于600万、安居保障不低于200万,具体事项可“一事一议”。

2)核心骨干人才:应聘者年龄4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及其他同层次人才,年薪不低于50万、科研启动费不低于400万、安居保障不低于100万。

3)优秀青年人才:应聘者年龄40岁以下,在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三年及以上知名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研工作经历,年薪不低于35万、科研启动费不低于100万、安居保障不低于50万。

4)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实验室重点引才领域,着重引进研究方向稳定、成果优异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般3-5人),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符合领军人才类型的岗位条件。引进的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可根据其上述岗位类型,兑现引进待遇。其他团队组建需要,可“一事一议”协商确定。

 

三、申请人应具有的条件

1、实验室重点引进人才应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科技人才,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与知名度,具备较高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学术创新活力和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能够把握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

2、具备较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在学风、作风上能够发挥楷模作用。

3、全职在实验室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四、其他相关待遇

1、聘为事业编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

2、提供一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全力支持申报国家或中科院人才计划;

3、鼓励根据研究方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科研助手,包括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科研财务助理、研究生等;

4、妥善解决住房问题,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

 

五、应聘材料

请有意向应聘者将以下应聘材料发送至联系邮箱:

附件1:重点领域方向人才应聘登记表

附件2:重要证书、论文等成果清单及附件证明材料(PDF)。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成都市双流区群贤南街189

联系部门: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人事教育处

人:赵老师,代老师

联系电话:+86-28-85239614

联系邮箱:rencai@imde.ac.cn

单位网址:http://www.imde.ac.cn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冲击与耦合效应课题组招聘

因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流固耦合系统力学实验室冲击与耦合效应课题组拟招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人员1名,具体情况如下。

 

一、 高分子材料精细化研究及性能优化(1名)

1.岗位职责

1)主持TPUTPE等工程材料的精细化力学性能研究、工艺优化、合成打样等;

2)主持或参与TPUTPE等工程材料的工程化应用研究。

3)完成课题组的其他任务;

4)工作地点力学所中关村园区或怀柔园区。

2.应聘条件

1)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化学、材料学、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应届或毕业三年以内,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有TPUEVATPE、橡胶等项目经验者优先;

3)身体健康,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 岗位性质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

 

三、 岗位待遇

按中科院力学所特别研究助理人员有关规定执行,年薪25-30万元,绩效考核视项目承担情况而定,特别优秀者上不封顶。

 

四、 报名要求

1.报名截至时间:长期有效

 2.应聘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

2)学历、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

3)相关业务能力证明材料等。

3.特别说明:

1)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冲击与耦合效应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姓名+日期”格式填写;

2)应聘人员需按时到岗、全职参加工作。

 

五、 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招聘邮箱,请同时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描成pdf一并发送,来人恕不接待。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人力资源处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82544256

邮箱:hujialu@imech.ac.cn

网址:www.imech.ac.cn

 

附件:

https://talent.sciencenet.cn/upload/2022/20220817145529740.docx

 

学术期刊:

Water ResearchVolume228

Robust optimal design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s: A data-driven approach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framework for immiscible and incompressible two-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Investig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using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The impact of bimodal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wettability on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capillary pressure in a microporous limestone with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Lattice-Boltzmann Method for model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hydrological attributes of porous media from microtomography images

Stationary Stokes solver for single-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A blastingly fast solution based on Algebraic Multigrid Method using GPU

A novel probabilistic model to explain drainage network evolution

Gravity currents interacting with slopes and overhangs

Dynamic Effective Porosity Explain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Watertable Fluctuations in Coastal Unconfined Aquifers

Curvature-induced secondary flow in 2D depth-averaged hydro-morphodynamic models: An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key factors

On the attribution of annual maximum discharge across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Multi)wavelet-based Godunov-type simulators of flood inundation: Static versus dynamic adaptivity

Emergence of heavy tails in streamflow distributions: the role of spatial rainfall variability

How interfacial dynamics controls drainage pore-invasion patterns in porous media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生态保护大奖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327.shtm

在12月17日举行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颁发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奖励。

据悉,学会第一届杰出贡献奖揭晓,重在表彰对我国水土保持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取得突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首批获奖者是我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鹏、北京林业大学资深教授王礼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曹文洪。

近三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同时颁奖。这一奖项主要表彰水土保持科学理论、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科技成果。

第十二届获奖成果有11项。获得一等奖的3项成果是“典型黑土区土壤侵蚀退化过程及其调控”“坡地农业耕作措施的防蚀功能研究”“永定河流域水文径流演变机理与生态修复模式研究及应用”。另有“广适优质高产沙棘杂交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等4项成果获二等奖。获得三等奖的项目为“赣南脐橙果园水土保持‘控源、扩容、增渗’技术集成与示范”等4项成果。

15项成果获第十三届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为“喀斯特关键带生态水文模拟与解析”“黄土丘陵区坡面水沙调控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青藏铁路沿线植被生态恢复与铁路沙害防治技术及应用”“重力地貌灾变机理与工程减灾关键技术”4项成果。获得二等奖的项目为“黄河三角洲贝壳堤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及关键技术”等5项成果。获得三等奖的项目为“山东山地丘陵区径流多级网络式集蓄利用技术研究”等6项成果。

另据了解,16项成果获第十四届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导向型林分优化及特色林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基于径流侵蚀能量的流域水土流失阻控机理与调控”“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分布发育规律与防治技术”3项成果。获得二等奖的项目为“土壤侵蚀碳源碳汇定量评价技术与应用”等5项成果。获得三等奖的项目为“西北地区沙漠风沙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8项成果。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17日同时颁奖。22人分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均是水土保持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据悉,34项成果获第三届学会优秀设计奖。获奖成果在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领域中具有理念创新、技术先进、成效显著的特点。

 

美发射卫星 详细追踪地表水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351.shtm

据《自然》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2月16日,耗资12亿美元的“地表水和海洋地形”观测(SWOT)项目卫星发射升空。从海洋旋涡到数以百万计的湖泊河流,该卫星将对地球地表水进行前所未有的观察,为气候科学家提供一个研究全球变暖的新视角。

SWOT项目是由美国宇航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牵头的一项联合任务。通过将雷达脉冲反射到地球水体表面,这颗卫星将使科学家能够突破性地细致测量、跟踪地球水的水位、范围和运动情况。那些此前因体积太小而无法从太空追踪的水体也将被观测。

“这就像给近视的人戴上了一副眼镜,模糊的视线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该任务科学负责人、法国图卢兹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海洋学研究实验室海洋学家Rosemary Morrow说。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水文学家、该任务科学负责人Tamlin Pavelsky说,目前地球上约有600万个面积超过1公顷的湖泊和水库,其中只有1万到2万个的数据是公开的。

2021年,俄勒冈大学地理学家Sarah Cooley领导团队,拼凑了约22.7万个湖泊的地表面积和水位的现有卫星测量数据。Cooley表示,“SWOT提供的数据比这要多得多。”

SWOT已经帮助河流水文学研究取得了进步。项目研究设计过程中,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测量方法,将水位高度、范围和海拔变化转换为流量估算。科学家们将其应用于现有的卫星数据。他们估计,在1984年至2018年间,河流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比之前认为的多17%。SWOT预计将细化这一估算值,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类似的工作。

此外,在海上观测方面,SWOT有望提供高分辨率的测量结果,使科学家能够追踪洋流、旋涡以及潮汐的涨落。这将加强人们对水循环的理解,并改进高分辨率模型,以跟踪热量和二氧化碳从变暖的大气向海洋深处转移的过程。

Morrow表示,SWOT将为科学家提供第一个涡流的3D视图,并将检测到大约10公里宽的扰动,这是目前可用的最佳测量尺度的1/10,这些对理解和预测气候至关重要。

一个由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国际财团,计划明年在全球18个海洋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这将有助于根据各种海洋条件下的现场测量来校准SWOT数据。

 

我国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今日正式启用

(摘自: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30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