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于1961年。在振动控制、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力学及其它交叉力学等研究方面,拥有技术资源,在空天应用、生命健康、纳米科技、环境监测、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军民融合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1991
-2000年,连续7次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省级“学会之星”; 1988-2012年,连续25年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先进省级学会”称号; 2013-2017年连续五年被省科协评为“综合示范学会”,2015年、2020年两次荣获荣获“江苏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级;2016年被江苏省民政厅评为“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2017年荣获省科协“综合示范学会”创新争先奖,2019年获江苏省科协“学术特色学会”、2018年、2019、2020年“年度综合能力评价A等”。
  多年来,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提升“群众组织力、学术引领力、战略支撑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五大能力;对标“打造一流的学术活动品牌、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产品、建设一流的科技期刊、设立一流的科技奖项、举荐一流的科技人才、建立一流的人员队伍”六个重点方向,坚持“把握方向、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持领先”的工作方针,开创学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1
.打造一流的学术活动品牌:学会连续多年开展“会、展、赛、商”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活动,打造了“江苏力学大会”(8届)、 “江苏力学青年论坛”(16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16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12届)、“长三角力学论坛” 5个学术品牌活动。
2. 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产品: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力学学会共建“长三角力学共同体”;与“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共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科技智库基地 ;
与南京市浦口经济开发区低碳谷共建“江苏省结构优化与智能安全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江苏省结构优化与健康安全科技服务队”;与企业、园区共建22个科技服务平台、5个创新创业基地。组建3支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开展“生活中的力学”、“拉家常、学力学”、“大学教授进小学、大手拉小手”等科普活动;“水利行业开放型实验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3. 建设一流的科技期刊:主办国际学术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简称SDHM,中文:《结构耐久性与健康监测》),ISSN:1930-2983,主编:曹茂森。有国内外编委66人,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atya N. Atluri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等,被EI、剑桥科学文摘、INSPEC等数据库收录。
4. 设立一流的科技奖项:建立涵盖人才和成果的奖励体系,“江苏省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完成江苏省社会力量设奖备案,取得省科学技术奖的直接推荐资格。在“河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徐芝纶教育基金”中增设“徐芝纶力学奖”,在全国范围内坚持高标准推荐“徐芝纶力学奖”,已评选的9届中,有7名获奖者当选院士,5名为国家教育名师。
5. 举荐一流的科技人才:学会通过多种渠道举荐人才、积极组织科技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荐学会会员到全国、国际组织任职;通过举办江苏省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江苏力学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江苏力学创新创业集训营、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等活动,培养力学青年科技人才。
6. 建立一流的人员队伍:学会现有个人会员6092人,理事119人,均为江苏省力学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专家,其中,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4名,国家级青年人才5名,省级人才44名。

 

 

专业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组织与学风道德工作委员会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

学术工作委员会

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

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灾害与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

咨询与公共服务工作委员会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

产学研工作委员会

能源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