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1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1-10 访问量:2112

新闻报道:

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20211223日,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通过由水利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

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潇水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工程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湘江支流潇水上游河段,总库容15.10亿m3201311月主体工程开工,2018720日工程全部完工。工程初期运行以来,发挥了灌溉、防洪、补水、发电等综合作用,有力推动了流域、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竣工验收委员会指出,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工程进入正常运行管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强化安全底线思维,加强安全监测,确保工程安全高效运行;要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对库区涉水活动的管理,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要加快推进配套灌区建设,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要立足自身实际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为打造数字孪生工程创造条件。

 

水利部部署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工作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1223日,水利部召开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工作会议。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积极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部领导田野、陆桂华、魏山忠、刘伟平,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李国英指出,数字孪生流域是以物理流域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实现与物理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明确要求,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的迫切要求。

李国英强调,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一是获取算据。要锚定构建数字化场景的目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构建全国统一、及时更新的数据底板,保持与物理流域交互的精准性、同步性、及时性。二是优化算法。要锚定智慧化模拟的目标,推进水利专业模型技术攻关,构建水利业务知识库,建设水利业务智能模型,确保数字孪生流域模拟过程和流域物理过程实现高保真。三是提升算力。要根据数据处理、模型计算的需要,扩展计算资源,升级通信网络,完善会商环境,提升高效快速、安全可靠的算力水平。四是建设数字孪生水利工程。要锚定安全运行、精准调度等目标,开展工程精细建模、业务智能升级,保持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与实体水利工程的融合性、交互性、同频性。五是支撑业务应用。要锚定精准化决策的目标,树立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的系统观念,强化应用思维,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构建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调配等覆盖水利主要业务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和管理体系。六是守住安全底线。完善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数据防护能力,确保数字孪生流域运行安全。

李国英强调,各级水利部门特别是流域管理机构要把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要在统一指挥下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确保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体系。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利部门、工程建管单位要各负其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项目建设。

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部分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财政部 水利部安排3.1亿元资金支持地方水利救灾工作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近日,财政部、水利部安排水利救灾资金3.1亿元,支持广东等10个省(自治区)开展抗旱保供水和防洪工程水毁修复等工作。

今年汛期我国总体呈现南枯北丰降水态势,在北方一些河流和地区遭受历史罕见夏秋汛的同时,我国华南、江南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严重夏旱和秋冬旱,其中华南、江南局地旱情从去年冬季的冬春旱发展成今年的夏秋连旱并持续至今。此外,海南省遭受台风和强降雨过程,水利工程设施水毁严重。水利部多次会商部署抗旱保供水和台风防御工作,加大水利救灾资金支持力度,指导受灾地区细化实化抗旱保供水措施,抓紧开展水毁修复工作,确保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度汛安全。

 

续航五周年,河湖长制3.0版本来袭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今年,是河湖长制全面推行的五周年之际。稳扎稳打的五年,是砥砺奋进大兴水生态的五年。进入新时期,幸福河湖加载中

20211222日,国新办举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五周年新闻发布会。河湖长制的五年,是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的五年,是强化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五年,更是砥砺奋进大兴水生态的五年。

五年来,以长江、黄河、大运河等为重点的河湖乱象得到有力遏制,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6年下降20多立方米,全国地表水IIII类水水质断面比例比2016年上升超15%

2004年开始水利部组织开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推进,2010年启动了全国重要河湖评估(试点)工作,再到2015年发布《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形成越来越完善的治理体系。现在的河湖长制已经扎实进入河湖长制战略提升阶段。

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河湖改造实施下,我国河湖生态正在向幸福河湖转变中。十四五期间,幸福河湖的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据水利部负责人介绍,现在全国有4.5万条河流,总长度150万公里,要对它们进行统筹化施策管理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卫星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新技术、装备与河湖长制相结合助益很大。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利用水利一张图及遥感本底数据库,完成了110万公里的河湖划界限成果上图,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等技术,实现日常巡查、监管与科技手段相融合。河湖监管的效能正在不断提升,河湖管理与保护也正在走向数字化、智慧化与精细化。

推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河湖长制工作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各地也拿出了实打实的成绩。例如,四川成都完成全市295条河流、1377条总渠、293座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方位,河流的主要污染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又如,江西九江河湖生态管护队伍由2219人精简为779人,实现对全域15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河道常态巡查管控;湖南湘潭今年拆除河流沿线敞口垃圾池168个,河湖八乱问题98个,河湖面貌得到了改观提升。

稳扎稳打五年奋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走入十四五的河湖长制,正式打开3.0版本。

根据水利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内容看,新时期的河湖长制,重点河域要继续,小微水体也要慢慢铺开治理大网。重点、统筹都要有。

1、将更加注重河流整体性与流域系统性。变分段治全域治,破解有的河道目前还存在的只治城区不治郊区、只治上游不治下游、只治局部不治整体的问题,做到全流域统筹、点线面结合。

 2、标本都要治,治本为关键。从重点流域区域开始治理,逐渐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滚动实施一河()一策,严格河湖水资源和水域岸线空间管控。

3、继续保障河湖水生态空间完整,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以打造健康美丽幸福河湖。

20162017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到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湖长制在无数目光的见证下,变得越来越完善与成熟。河湖长制加快推进下,水长清、水常清将更快实现。

 

再生水利用率至少提升10%,谁来撬动市场?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超25%。目前的利用率却不足15%,再生水利用缺口大,市场还等进一步释放。

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超25%

这是《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被反复强调的目标要求。一提再提的背后,有该任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存在。

目前我国的再生水利用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此前广东省水利厅公开消息称,2020年深圳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2%,而根据目前我国整体再生水利用水平看,我国再生水利用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据悉,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仅有100多亿立方米,利用率不足15%。此利用率与十四五再生水利用总体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与深圳市的利用水平更是相去甚远。

这些数据无不在提示一点:再生水利用领域的增量空间存在,并且还有很大发挥余地。

再生水利用成为未来水资源化的重头戏有其合理性。经济可持续发展少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水资源短缺问题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通过再生水利用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可行的。

另外,据消息称,美国加州正在考虑将再生水用作饮用水以缓解其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其再生水利用经验已有数十年。可见,再生水利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水资源化的重要举措。

前几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印发,文件透露将开展再生水利用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式地稳步推动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有序进行。加上业内专家看好再生水利用市场,认为我国再生水利用的潜力很大。这就为一众有能力进行再生水处理的企业带去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比较其他的污水资源化手段,再生水利用也算是一个可行性较高的手段之一。而且就目前看,对水资源的需求仍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据相关人士预测,到2030年,仅河南省的再生水总需求量就将超30亿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再生水利用能力就需要不断加大。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再生水利用还未得到充分发展,企业更有望从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展攻坚,实现突破。

再生水利用市场的产能等待进一步的释放,究竟哪根杠杆能够真正撬动这一片广阔蓝海?2022我们重新来看!

 

学术会议:

2022年第七届IEEE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国际会议(ICCCBDA 2022)

中国成都   2022422日-2022424

会议信息

2022年第七届IEEE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国际会议将于2022422-24日在中国成都举办。IEEE, 四川省电子学会主办,西华大学承办, 西南交通大学, 国家基因库(CNGB) 协办, 四川省云计算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提供支持会议主题涵盖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以及相关领域。

现已正式开始征集投稿, 会议主题涵盖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以及相关领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所有录用文章将以ICCCBDA 2022 论文集形式由IEEE出版,由Xplore在线数据库收录, 并在会后提交 EI Compendex Scopus 检索。该会议往届收录论文均在会后半年内被IEEE Xplore收录,Ei核心和SCOPUS检索!

国家基因库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批复建设的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 参与支持 ICCCBDA 2022 的举办活动安排

 

重要日期

2022422---登记,作者到指定地点领取会议材料

2022423----开场发言+主题主讲人演讲+集体照+主题讨论 (口头报告/海报)

2022424----会议线上汇报部分

 

会议论文

1. 云计算

针对大数据的云计算和网格计算

云应用程序架构

云应用的可伸缩性和可用性

云应用程序性能和监控

2.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

大数据分析搜索的算法和系统

大数据搜索算法和系统

大数据分析、分析和指标

大数据分析架构

详细信息请见: http://www.icccbd.com/cfp.html

在线投稿系统:http://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ccbda2022

全文投稿模板:http://www.icccbd.com/instruct8.5x11x2.doc

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icccbd.com/sub.html

 

联系方式

Gretchen Liu (会议秘书)

会议邮箱: icccbda@young.ac.cn

电话: +86-28-86527868

手机: +86-182-1565-4293

微信号:iconf-cs (微信添加会议秘书请在好友申请中备注好会议名称 "ICCCBDA 2022"

 

第四届国际烧粘土基可持续混凝土会议

中国北京   2022425日-2022427

一、会议介绍

水泥混凝土是用量最大的人造胶凝材料,对国民经济社会影响巨大。然而,水泥等胶凝材料的生产过程不但消耗大量资源能源,而且排放大量CO2,约占人类总碳排放的8%;提高水泥混凝土可持续性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课题的关键任务。国际范围内,提高水泥混凝土低碳和可持续特征已是近几十年来行业关注的焦点。

烧粘土胶凝材料及其混凝土是近年来本领域迅猛发展的一类低碳水泥基材料。相比于传统硅酸盐水泥,其水泥熟料占有率仅为50%,且利用量大面广的烧粘土、石灰石作为主要和关键组分,同时其还具有突出的力学和耐久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全球范围内广泛替代传统硅酸盐水泥的低碳材料。目前,该材料已在拉美、南亚等地逐渐推广应用。

ICCSC系列会议已在瑞士(洛桑,2015)、古巴(哈瓦那,2017)、印度(新德里,2019)举办三届,是低碳可持续水泥混凝土的重要国际论坛。第四届ICCCSC将在北京举办,拟围绕低碳可持续水泥的生产、性能、环境效能等主题开展研讨,有望进一步促进世界低碳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本会议将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低碳水泥的重大需求,促进相关国家建立合作新常态,推动低碳水泥混凝土的规模化应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要日期

会议召开时间: 2022-4-25    2022-4-27

摘要提交日期: 2021-4-8    2021-7-1

论文提交日期: 2021-7-1    2021-12-1

录用通知日期: 2022-1-1

在线注册时间: 2021-7-1    2022-4-25

现场注册时间20220425

 

三、会议主题

1.制备工艺对煅烧粘土活性的影响

2.煅烧粘土的矿物组成对其活性的影响

3.LC2辅助性胶凝材料:水化和硬化性能

4.水泥-煅烧粘土-石灰石体系:水化和硬化性能

5.煅烧粘土-碱体系:水化和硬化性能

6.煅烧粘土-新掺合料体系

7.石灰石-水泥体系

8.全寿命周期分析,煅烧粘土/水泥混凝土的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9.煅烧粘土的工程应用

10.煅烧粘土体系的流变性能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付晓昕

联系电话:010-57811245

电子邮件:icccscbeijing2021@gmail.com

联系人:侯鹏坤

联系电话:15106939419

电子邮件:icccscbeijing2021@gmail.com

联系人:陈衡

联系电话:18651831920

电子邮件:icccscbeijing2021@gmail.com

联系人:王彬

联系电话:13699226342

电子邮件:icccscbeijing2021@gmail.com

 

招聘信息: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2年人事人才招聘启事

同济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985工程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济大学测绘学科是中国民用高等测绘教育的发祥地,1932年成立,培养了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建设、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测绘学科是“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涵盖三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具有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深空探测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分中心、国家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空间信息科学及可持续发展应用中心、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等研究平台与基地,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和体制,在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等方面开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

20125月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成立以来,学科形成了特色方向: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于2003年,涵盖了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三个一级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测量数据处理、卫星大地测量学、高精度工程测量、GIS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地学计算与模型模拟、空间信息数据挖掘与表达、城市地理信息工程、城市模型综合研究、影像信息处理系统与摄影测量、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应用、遥感技术综合应用等内容。根据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现诚聘长聘体系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人员,为学院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一)长聘体系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1.招聘类别: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长聘体系岗位招聘类别主要包括一般长聘教授、预聘副教授和预聘助理教授。

2.招聘要求:

具体详见《测绘与地理信 息学院长聘体系岗位聘任要求》。

3.薪酬待遇:

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二)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岗位

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岗位聘期为2-3年。聘用期满考核优秀可申报学院教职岗,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1.招聘要求:

1、具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数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学位;

2、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身体健康;

3、需有独立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英文论文写作能力,工作认真踏实,事业心强,善于沟通;

4、博士期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或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论文2篇以上(含2篇)论文;或者博士期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或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论文1篇,并且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

2.薪酬待遇:

本岗位为同济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岗位(主要含博新计划、国际交流引进、上海市超博计划、获日常经费资助的博士后、学校统招博士后等)。基本薪金(含社保公积金单位统筹部分)24-44/年,优秀者可面议。博士后人员户口、子女教育等问题参照上海市有关政策执行。

 

(三)高等研究院专职科研队伍岗位

1.招聘岗位:

1 A类岗位: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 B类岗位:

研究系列: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工程技术系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2.招聘要求及薪酬待遇:

按照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相关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四)招聘程序

1、学院人事人才招聘工作全年常态化进行;具体方案可联系人事联络老师。

2、学院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初选,初选合格者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受邀来学院参加面试答辩,面试答辩通过后按学校相关规定流程办理聘任手续。

 

(五)联系方式

晶:jinghan@tongji.edu.cn 电话:+86-21-65981085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测绘馆 邮编:200092

 

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项目管理工程师招聘启事

中科院软件所成立于198531日,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详情请查阅软件所网页http://www.iscas.ac.cn)。因工作需要,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公开招聘项目管理工程师1名: 

一、岗位名称:项目管理工程师(1)

 

二、岗位职责:

1、负责日常项目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申报、项目执行、结题验收等项目全周期管理工作。

2、可以对项目的需求、计划、质量、成本和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定期汇报项目管理的工作状况。

3、能够独立带领项目团队实施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的开发以及进度管理等工作,保证计划的成功执行。

4、能够与项目相关方及相关合作部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5、主导项目需求开发、需求分析、需求变更控制;项目风险控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跟踪监控问题的解决。

 

三、招聘条件:

1、硕士以上学历。

2、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办事利落细致,工作效率高,条理性强。

3、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执行经验,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材料分析能力。

4、对项目管理有深刻理解,熟悉项目管理流程和方法,擅长需求管理和控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聘材料投递:

应聘者请将本人简历发送至:luwen@otcaix.iscas.ac.cn,邮件名称为姓名+应聘项目管理

 

五、面试:

研究所按招聘条件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并在收到材料的一个月内通知初审合格者前来面试。资格审查未通过者,恕不另行通知。本招聘有效期至招到合适人员为止。

 

六、待遇:

本岗位属项目聘用,工资待遇按工作业绩以及中科院软件所相关管理规定执行,优秀应聘者待遇从优。

 

学术期刊:

Water ResearchVolume210

Associations between climate variables and water quality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coping review

Understanding ad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in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A critical review

[Bmim]FeCl4 mediated inhibition and toxicity during anaerobic digestion: Dose-response kinetics, biochar-dependent detoxification and microbial resistance

Feasibility of micropollutants removal by solar-activated persulfat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on DBPs

Molecular weight driving bioavailability and intrinsic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in lake sediment

Easily biodegradable substrates are crucial for enhancing antibiotic risk reduction: Low-carbon discharging policies need to be more specified

Seawater desalination based drinking water: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during distribution with and without residual chlorine

Modeling and assessing water and nutrient balances in a tile-drained 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the U.S. Corn Belt

Perfect divalent cation selectivity with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granulation cycle mechanisms of anammox-HAP coupled granule in the anammox EGSB reactor

In situ COD monitoring with use of a hybrid of constructed wetland-microbial fuel cell

Synergistic oxidation-filtration process of electroactive peroxydisulfate with a cathodic composite CNT-PPy/PVDF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Exploring the fat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t the molecular level in the reactive electrochemical ceramic membrane system using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FT-ICR MS

Sequential combination of photocatalysis and microalgae technology for promoting the 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typical antibiotics

Aquatic photolysis of ketoprofen generates products with photosensitizing activity and toxicity

Per- and Poly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 (PFAS) cycling within Michigan: Contaminated sites, landfills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Electro-Fenton improving fouling mitigation and microalgae harvesting performance in a novel membrane photobioreactor

Pyrogenic carbon-promoted haloacetic acid decarboxylation to trihalomethanes in drinking water

Use of reverse osmosis reject from drinking water plant for microalgal biomass production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s enhanced Fenton chemistry: Role of near-free iron(III) for sustainable iron(III)/iron(II) cycles

Anthropogenic 236U and 233U in the Baltic Sea: Distributions, source terms, and budgets

The anammox coupled partial-denitrification process in an integrated granular sludge and fixed-biofilm reactor developed for mainstream wastewater treatment: Perform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水污染物溯源技术的一个方面

(摘自: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4891-1317646.html)

面向天然河道或者水体,以及在复杂的废水收集管网中的污染物排放通常是很隐蔽和繁杂的。这主要是由于各个排污单元污水的种类和时空排放规律造成的。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天然水体,由于监测成本的问题,我们通常只是在特定的断面进行水质的监测。这样的监测会造成对各个排污单元或者是排放口的监管相当困难,也很难对污染事件的责任划分进行有法律依据的界定。污染物溯源是目前水环境监测领域较为重要的领域。

通过科学的设置,污染排放点以及河流断面的监测手段和取样策略,可以明显增加此类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例如,可以在需要监控的排污口,设置特定时间间隔的留样器,来达到保留证据和后期精准标准测定的样本,从而明确污染排放的时间节点和数量。比如可以对一个化工企业的总的排放口,每隔一小时留取一个样本,可以设置留样器的总时间为三天。然后随着时间的推进,用最新的样本替代最老的样本,循环留样。通常情况下, 这样的样本并不进行后续的化学测定分析。而只是作为一种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能够获取先前样本的一种手段。

对于受纳水体的监控,作为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需要长期规律化的稳定的进行。在特定的关键断面,可以设置标准化的常规指标监测系统。这是现有水环境监测体系一直在推进的工作,不再赘述。

但纯粹作为一种溯源的目的,可以将受纳水体的断面监控与排污口的留样系统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并结合一些水质指纹图谱的化学分析方法,利用智能来识别受纳水体污染与排污口排放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整体的操作难度以及总体方案成本。

在具体的方案里边,通过采集排污口的典型空间分布的水质污染指纹图谱数据集,以及完整的流量信息。然后,将其在空间上叠加到受纳水体空间分布的相应图谱数据中,确定其实时污染贡献率。由于指纹图谱是一类综合性的数据形式,与现有的国家水质监测标准是有差异的,一般不能作为监测执法和管理的直接证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前面的留样系统,对计算确定时间和空间的责任污染事件的样本进行调取,执行完整的标准化分析实验。大概估计这样的检测分析工作强度会降低几个数量级。

液体样本的指纹图谱近年来,获得了分析化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来获得二维图谱性质的数据。例如,利用三维荧光图谱、近红外扫描、化学机器视觉技术等。在面向水环境监测领域,随着监测空间由点到面的扩张,所需的成本也成百倍的上升,所以,如何能够控制监测设备的成本、人工成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对来说,结合了人工智能的化学机器视觉技术,具有现在广泛使用的机器视觉技术的成本优势,以及数据获取容量大,频度高的优势,可能会构建更为高效的水环境污染监管溯源系统。

 

江河里的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兼论黄万里先生博士论文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摘自: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1317131.html

江河里的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降雨——径流关系的探讨,一直在路上

全球几千年困惑:久不下雨,河里怎么有水?

河里有些水源于降水易,晓全赖降水难

聪明如牛顿也难以断言没有降水就没有河流

中国第一篇水文学博士论文作者是黄万里

黄先生博士论文题目就是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陈昌春

有学术群的群友问我:陈老师:看到您曾在科学网上发了一篇关于晴雨录、雨雪分寸记录的文章。您在文中标明,记录雨雪的尺是市尺。我查了一下清代的尺有很多种,有营造尺、裁衣尺等等它们跟㎝之间的换算也不尽相同。请问,您是否考证过,清代雨雪分寸记录中的尺是何种尺?跟㎝之间有何换算关系?我说不太清楚清代用尺的具体情况,我只是引用有关文献的介绍。据了解,清代雨雪的测量似乎有些模糊,清廷只让报雨雪分寸,但未对尺度本身与器具做过要求。我让这位群友请教正琢磨历朝尺度转换关系的尤明庆老师,尤老师回复称市尺是民国后制定的,也就是说,把清代的尺当作市尺肯定是不对的…”

因这个问题,顺便想到了另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江河里的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清代对于现代水文知识的了解与接受,十分滞后或微不足道。清朝后期,圣旨还是支持与倡导挖地三尺的伐蛟来减少与阻止洪水。随意地到处挖蛟,破坏了土地与房屋。清朝皇帝朝廷大员们对伐蛟可是一本正经地重视并大张其鼓、全民动员呢。可不是认认真真演戏哟,大量拆毁的房屋与毁坏的土地是真的呀。

挖蛟几百年,没有挖出一只,然而清廷与一些地方政府及部分民间团体几百年执迷不悟、乐此不疲。

河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降雨-径流关系,西方也长期困惑,直到牛顿的伙伴哈雷及与他时间前后的两位法国人士佩罗与马里奥特,才证明河里的水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降雨或降水。他们三位被称为现代水文学之父。

西方长期认为,山体下面有一条通道,能把海水从海边输送到山顶,水再从山上流下来。中国呢,则长期相信洪水是蛟龙吐出来的。屠了蛟龙,就没得吐了。

认识河里的水是天上掉下来的,比认识地球是圆的,困难得多,也滞后得多。中国可能到了晚清或更晚,才明确获得这方面认识。

西方对于河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曾长期存在争议。貌似简单的天上下雨地上流的常识,数百年前并不是常识。

黄万里在美国博士学位论文, 标题是降雨-径流相关性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rainfall-Runoff Correlation)。可以想见,天上下雨地上流的降雨-径流关系问题曾经萦绕在立志治水的黄万里先生心头。黄万里先生本人,在19379月致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的许心武先生信件中提到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发明了瞬时过程线理论,并说期为整个水文学获一解决之路径19377月黄万里致交大唐院顾宜孙先生的信中提到,他的博士论文有三个新学说,十二个新方法,计实费生两千一百小时之研究,为有生第一精力大投资。生之贡献为从雨量来计算河流之流量图(Hydrograph

 

锂复活,恢复电池活力

摘自: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31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