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9卷,第6期

发布时间:2024-03-25 访问量:1083

新研究成果,汇聚全球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为学术和产业领域的资深学者和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国际信息交流平台。

CECE2024由南京科技大学主办,于2024510日至12日在中国南京举行。COCE2024议程丰富,包括主题报告、口头报告、海报展示等。它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连接着每一位行业学者。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投稿、参与。

 

二、主办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三、征稿主题

光电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人工智能

光通信中的人工智能

光通信与光网络

人工智能与光学数据科学

光电子材料技术

光纤通信及系统

光电子成像与多媒体应用

光存储与显示技术

光电测控与传感

人工智能,光学传感中的机器学习

成像和光谱学

光电材料与器件

电磁场和电磁波

 

四、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Mr. Kiko

手机:18327185313(同微信号)

 

五、重要日期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4412

验收或拒收通知日期:2024427

最终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24519

注册截止日期:202451

会议检索:EI Compendex, Scopus

会议地点:中国 南京

会议时间:2024510日至12

 

 

 

“2024第五届全国功能高分子材料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动态键驱动高分子材料创新学术论坛

2024426-28  四川绵阳

一、会议背景

各有关单位:

虽然我国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起步晚,但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的进步,在此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不应固步自封,而要对各类高分子材料进行改进和完善,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我国各领域稳定持续发展。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前景广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从材料领域拓展到化工、电子、航天、 交通、医学、信息等行业领域。优异的性能可带来各个领域的技术进步,甚至实现质的飞跃,在各行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科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动态键驱动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发展迅猛,为高分子新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契机。动态高分子是含有可逆键(也称动态键)的大分子,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动态键可实现解离-缔合或交换重组,因而具有自修复、可回收、重加工、固态塑化、刺激响应等功能。发展动态键驱动的高分子是实现高分子材料可持续化及功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024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功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是必然的,应顺应形势,认识到发展的必然性,适应客观需求。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发展,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前四届成功召开的基础上,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西南科技大学及高分子在线平台主办的“2024第五届全国功能高分子材料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动态键驱动高分子材料创新学术论坛”定于426-28日在四川绵阳召开。

   我们诚挚的欢迎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分子行业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踊跃参加并申请报告。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高分子在线平台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企联高科高分子技术中心 

 

三、重要日期

论文及摘要截止时间2024.4.19

会议报到2024.4.26

大会开幕、大会报告、特邀报告2024.4.27

特邀报告、邀请报告、会议闭幕2024.4.28

 

四、联系方式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闫宝强 

  话:13671368504(微信同号)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联系人:李延波

  话:13541730300

 

会务邮箱:yanbaoqiang@chinapolymer.org.cn

 

五、参会指南

重要时间及事项:

1、会议时间:2024426-28                  

2、会议地点:中国·绵阳 

3、论文截止时间(摘要/全文):2024419日前,格式详见附件模板。

4、日程安排:426日全天报到(0900-2200);

             427日(会议开幕、大会报告、特邀报告);

             428日(特邀报告、邀请报告、会议闭幕);

报告类型:大会报告;特邀报告;邀请报告;学生报告。

会议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

1、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

2、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3、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

4、高分子复合材料;

5、智能高分子材料;

6、先进纤维材料; 

7、二维高分子;

8、精细高分子材料;       

9、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  

10、其它。

 

 

招聘信息: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全职博士后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成立于1966年,自建所以来,结合区位优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基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解决了国家在山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因科研需要,招聘生态学全职博士后1名,合作研究方向为:木本油料(油橄榄)栽培生理与丰产培育。 

 

一、申请条件 

1)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    

2)具有经济林、林学、植物生理学、果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  

3)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 

5)申请人须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岗位待遇 

1)博士后执行助理研究员二级待遇,同时享受省市博士后政策支持;  

2)入职即享受五险一金、国家法定假期、工会福利、带薪休假等福利; 

3)其他:积极协助申请各类科学基金和博士后项目;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验条件; 

4)在站工作期限原则上为23年。 

 

三、申请流程  

1)报名:符合应聘条件者均可报名。报名时请填写:附件1应聘登记表(全职博士后)和附件2应聘信息一览表(全职博士后),并与身份证、学历/学位证扫描件及能够证明本人能力和水平的其他材料(如2份专家推荐信(含博士导师)、相关工作的证明材料、参与或主持项目情况、个人的获奖证书、技能证书、代表性论著、取得专利及最高学历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等),发送电子邮件至:wzzhu@imde.ac.cn 

2)初审:由用人部门组织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初审者将得到电话或邮件通知,参加竞聘答辩,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3)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综合测试、体检、面试报告和博士后进站答辩及进站材料报送等内容,具体要求将通过邮件告知。 

 

四、其他要求 

有以下情况者,不得申请和入站:曾受过各类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违法、违纪行为正在接受审查的、党纪处分尚在影响期、政纪处分尚未解除的及有违反其它规定不适宜聘用的。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老师  

电话:13908010296 

电子信箱:wzzhu@imde.ac.cn 

 

河海大学水科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诚招50名博士后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成立于201912月,是学校从事以水为核心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交流的高端平台和业务实体,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水科院合署办公,水安全与水科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由水科院负责建设,现有其他依托水科院建设的省部级、校级科研平台19家,内设“水利+”科研机构8家。

为更好打造学校青年人才队伍,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诚邀海内外青年博士加盟,共谋发展,共铸辉煌!

 

一、申请条件

1、研究方向:

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洪旱灾害防治与风险调控、水工程智能低碳建设与智慧运行、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2、基本要求:

具有良好学术背景、创新活力、学术潜力、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人才,具有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时间不超过3年,一般不超过35周岁;人事关系转入我校,全职进入我校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申请条件:

A类博士后:毕业于世界著名大学(当年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或学科),或其他业绩特别突出的博士毕业生;

B类博士后:毕业于世界知名大学(当年世界排名前300名的海外高校)或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或其他业绩特别突出的博士毕业生;

C类博士后:未达到以上两类招收条件以外的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

 

二、薪酬待遇

1)采用年薪制。

A类博士后:40万元人民币;

B类博士后:25万元人民币;

C类博士后:18万元人民币;

2)成果奖励丰厚。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完成额外成果可享受丰厚科研成果奖励。

3)科研启动经费。由学校发放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4)水科院自筹资金。根据在站期间支持各平台和团队科研建设和成果情况,提供额外10-20/年的绩效待遇。

5)聘用期限灵活。最低24个月,最长可至36个月。

6)生活保障无忧。享受国家规定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教职工公费医疗、精装修博士后公寓或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6万元、教职工子女入托政策等。

多样资助,鼎力托举,最高可达60/

 

三、应聘方式

1、报名时间:

全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2、申请方式:

应聘者直接通过电子邮件提交应聘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电子扫描件、科研成果目录等),标题为“应聘河海大学水科院博士后+姓名+研究方向+联系方式”。

3、录用流程:

水科院根据平台和团队建设发展需要,按照随时申请、双向推荐、集中评议、择优录用原则开展聘用工作。

在对应聘材料进行资格审核的基础上,集中安排符合条件人员与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相关专业合作导师进行双向推荐,待正式录用后再依据博士后进站相关规定提交其他材料。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25-83787840

电子邮箱:20020060@hhu.edu.cn

联系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189号牛首山科技园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学术期刊

Ocean EngineeringVolume301

Research on deep learning-based point cloud semantic segmentation for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s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ral nursery buoyancy system and predic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under wave action

Short-term forecasting for ship fuel consump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Dynamic analysis of lift-off oper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 jacket foundation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barge

An enhanc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global path planning of deep-sea mining vehicles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wave energy converters

An analysis of the expected wave conditions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A study on ice resistance predic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data generation method

Numerical study flow-induced vibration of four two-degree-of-freedom circular cylinders in lozenge configuration using random vortex- boundary element scheme

Dynamic formation optimisation for energy saving of a fleet of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 based on robust optimisation over time strategy

Novel tuned mass dampers installed inside tower of spar offshore floating wind turbines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优化管理氮和水,可协同实现水稻种植增产减排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56.shtm

        西南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校揭示了稻作区有机替代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提出了稻作区基于有机替代的增产减排综合水肥管理策略,为协同实现全球水稻产能提升和净碳减排提供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路径。日前,相关研究成果以协同实现净碳减排和水稻增产的有机氮肥与水分综合管理为题,发表在《自然食物》上。

        提高农业有机废弃物中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全球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升水稻产量,但同时会排放高通量的甲烷,不利于实现全球碳减排的战略目标。如何合理施用有机肥才能促进水稻增产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甲烷排放,一直是当前稻作生产的重大科学挑战。

        该研究首先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水稻产量提升为首要目标建立了相应的有机替代方案。研究发现,与单施化学氮肥相比,全球稻作区采用有机替代方案使水稻产量增加7%,但是甲烷排放大幅度增加,且稻田土壤有机碳增量和氧化亚氮减量不能抵消甲烷激增的增温潜力。

        为此,研究团队进一步调整水分管理,明确了将稻田持续淹水转变为间歇淹水的甲烷减排潜力。采用机器学习手段和建立全球数据集,该研究将农田研究结果扩展到全球稻田,考虑总氮投入、有机氮源类型的最佳有机氮管理与间歇淹水的水分优化管理相结合,可使全球水稻产量增长9%、净碳排放降低21%

        此外,该研究还阐明了中国、印度、非洲等不同资源投入强度的稻田系统的最优管理路径。研究成果为循环利用有机氮源、协同实现更高生产力和碳中和的可持续水稻-畜牧业生产系统提供了全球解决方案。

 

改良剂调控土壤-水稻系统内镉运移机制获揭示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865.shtm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研究室在改良剂调控土壤-水稻系统内镉运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改良剂制约土壤中的重金属向作物迁移与累积,发挥着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与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巨大潜力。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团队探究了矿物型、有机型和微生物型三种改良剂影响土壤-水稻系统内镉运移的机理。研究发现,改良剂施用能够促进镉从不稳定形态向稳定形态转化,从而降低土壤中镉的植物有效性和减少糙米镉含量。然而,改良剂的固镉机制会因其类型不同而出现差异。

        该研究证实,矿物型、有机型和微生物型改良剂分别主要通过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植物源有机碳和增强有机碳的复杂性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来降低土壤中镉的植物有效性。研究还发现,促进铁氧化物和有机碳的耦合可能是改良剂影响土壤镉形态转化的重要机制,pH、阳离子交换量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则是调控糙米镉累积的关键环境因子。因此,通过提高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组分、络合铁含量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可以有效促进土壤中的镉向有机结合态、晶质铁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而降低土壤中镉的植物有效性。

        “稻田系统中重金属迁移与生物转化是当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论文通讯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义纯表示,该研究的成果将为后期重金属阻控型肥料研发及大范围应用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科研人员揭示中国灌溉用水未来变化趋势与经济影响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844.shtm